今天跟居家檢疫中的先生早上參加The Hope 教會的聚會,請到了信友堂系列的牧師:董家驊牧師,來說說信仰的大小事。整篇講道徹底修復我的神學三觀,如此平易近人地將彼得跟耶穌的一個故事講的如此深動、生動,也修正的我的崇洋媚外觀:白人的講員比較「厲害」、白人的教會比較「自由」。No no no. 台灣有台灣的的特色,耶穌和他所處的文華也不是歐美文化。他說了什麼讓我想分享給大家呢?
其實是我與先生因為這篇講道所想到過去與反思。
深入了解:華人的讀書與出社會這兩檔事上好學校
牧師說他的父母都是教授,大家都以為教授的小孩很會唸書。他在國中時「偽裝」自己如此,但是高中的大考成績一出,一翻兩瞪眼,無法再假裝什麼。(以下牧師沒這樣說,他說的比我精確)我們為什麼要假裝、甚至努力讓自己讀書呢?我認為不外乎兩件事:討爸媽開心,還有整個文化都是這樣期待著。
我大學時候的家教學生、還有親人、朋友口中的家庭裡的各個寶貝,在這樣的文化下,特別在「糧食充裕」的城市如台北、上海這些城市裡,他們特別辛苦。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琴棋書畫樣樣都學之外,還要「念」英語。對比20-30年前在非一線城市長大的我,每天晚上八點準時看瓊瑤與包青天,九點就已經閉上眼,我的下一代8歲就開始早上七點上課、晚上六點回家、直到九點才寫完功課。要是考試低於90分就被罵,100分就會被愛或送禮,老實說,大人們從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什麼是功利主義與「唯有讀書高」這兩件事。
我在大學時候去了瑞典交換學生一年,最大的收穫不是「開拓眼界」或「任我玩半年」,而是整個北歐文化在學習上面給各年齡層學生們的自由與信心。首先,小學生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回家作業」,英文也「不知為何」沒有「學」,「玩玩」就會說(讀者去了北歐就知道,奶奶的英文都比你好)。看著路邊小孩穿著可愛的雪衣,跟爸媽走到一半突然停下來,坐在路邊的雪堆上放空、旋轉;聽著瑞典室友說著自己先出去工作後,因工作需要再回來讀大學,政府還會0利率補助學費的那些事;還有我在當地大學所參加的課程上感受到的自主(大家相信你可以獨立自主做決定,不會給你任何「善意的建議」)。那短短半年的離家出走改變了我很多,幫助我大幅降低在台灣文化中因著從小考到大、從小聽建議到大所習得的「怕錯」:怕英文講錯被看嘲笑、怕做錯決定所以延遲決定、還有其他因怕錯為由的追尋,追尋一條大家都走過的路的心態(例如:大家都念研究所因為比較好找工作。)
我並不覺得北歐文化最好,不然他們的酗酒與自殺率就不會這麼高了!但是他們的文化帶給人民在教育上的好處,就是一群自主學習、探索自己的開創性人生觀,反映在他們的高GDP,以及創業的年齡與佔比上。我們讓我們的小朋友一直補習,幫他們學習,可是卻沒有了解他們的長項跟短處,也很少花心力觀察他們在學習上的需要,或是幫助他們自主探索與學習。當面對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的時候,身為哥姐的我們,要怎麼鼓勵他們與那些人更靠近,而不是各種比較以致自卑自憐?這些過去台灣文化(我覺得其他華人社會也是)沒有教我們的事,也許才是教育的目的。
小時候我看完整個漫畫屋的少女漫畫與各種電視劇的大小劇情,的確浪費了我的很大部分的童年時光。但是我感謝神的安排以及父母某種程度的放任,讓我很多興趣是自己主動去學的、也遇到一些長輩發掘我不知道到潛力:一點藝術上的天份、讀書上的耐心、面對挫折時候的心態、還有許多人教會我的「不求快,點點累積」等,讓我這個人現在更完整了一點。
大學聯考裡排名第一志願第一志願台彎大學XX工程系,我是考上了,所以那然後呢?
我的人生並沒有因此感到滿足或幸福。
有沒有其他過生活的可能?
華人真的很愛錢跟房子,我也很愛。只是有時候我在想,豐衣足食的我們,為何要一直擔心錢不夠,以致我們未來「可能」會過的很辛苦?為什麼我們口裡談論的,是某友人買了什麼價格的房、投資了什麼、各種花費的計算、還有自己「少得可憐」的薪水。為什麼我們不斷地去放大生活的不易,縮小了自己可以冒險做出某些改變的可能性?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我們開始專注在生命中所擁有的愛情、友情、與親情,出門踏青的時候不再只是一起吃飯,說說天氣與無關緊要的事,而是開始關注在身旁活生生存在我們身邊的人、動物、與山水。感受造物主所創造的美麗,感謝上帝賜給我們群體的人生。雖然家庭與關係不完美,但是常讓我們不用孤單面對人生,有人可以說說話,罵罵自己。
有沒有另一個可能,是我們開始在工作中,找到一點樂趣,並且把公司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無私(卻有報酬)的給予自己真誠且熱情的建議,甚至主動承擔責任?會不會一個給予的態度,反而會得到更多看不見的好處如感謝與更好的工作環境? 我不想過度理想化地倡導財富一點都不重要,但是我想給讀者與我自己一些反思,知道也許我們不用那麼樣子的未雨綢繆,也許男人也不用為了備車備房選擇了高薪,放下了本心;同時,是否我們女人,也可以放下需要他們如此的執著,鼓勵對方負起基本的責任後,勇敢地做自己最想去做的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