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manager 骨子裏似乎都有種「我想有所貢獻」的火焰燃燒著我們;
不過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很俗氣的在想如何平衡自己喪失五斗米的風險與璀璨的職涯。
有些朋友一輩子都在新創,有些人喜歡大企業的視野或是安定。我則是因為莫名的實驗精神與好奇心,兩邊洗頭,第一間台商公司有著70位台灣人與ABC,第二間則是披著美國皮的日本電商,東京員工五千(不包含其他國家員工);第三間「連線公司」,是在日本長大的「韓國團體」,足跡遍佈日本、台灣、及東南亞,約有一億人每日使用的他來促進溝通;第四間、第五間…。
2021年,我回到台灣的懷抱,選擇了一間只有10人的新創公司安身。你也許想問:身為對打造好用、有價值的軟體有著高度熱枕的PM, 到底往大路走,還是留在小而美的天地好呢?
小公司的機會和挑戰
每個人對小的定義不同,我則將其定義為人數不超過100人的機構,階層少,你也容易常看到總經理或各級主管,甚至可以跟他們小聊幾句。
在這種大小的公司,PM幾乎什麼都要做,也什麼都可以做,更容易做到職權外的事務,向主管提議自己想做什麼也不會太難。畢竟,公司也就幾十位夥伴,決策者也就是那幾個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得來有趣。某天,我接到一位大姐來電,問我要不要到他們公司面試業務職位。我完全沒想業務這條路,所以爽快的說「我沒有想做業務」準備掛電話。沒想到對方竟然接著問我:「那你想做什麼?」
我說:「我想當PM。」
結果,我就去了這間公司,開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做了我也不知道是什麼的產品經理。
當時我什麼都做:寫手冊、解決客戶技術問題、做產品功能的PPT;過了1年,我開始負責產品的專案管理,每日被百問各種產品的情境可能性,磨出我撰寫規格的能力(感謝近乎刁鑽的那些開發同事們)。2年後,24歲的我已經可以回答所有產品功能上的問題,也完全聽得懂工程師的語言,甚至可以修正他們的邏輯。
這完全歸功於我在一間願意教導我的「小公司」,讓我走投無路,必須要學習,必須要站出來回答客戶的問題(否則沒人解決)。
為什麼會知道我成長了很多呢? 是我到了第二間,也就是「大企業」裡後沒有幾個月後,赫然發現,雖然技術不同、產品差異甚大,我還是聽得懂新環境的開發夥伴在說什麼,仍然可以好好寫規格。我也發現,第二份工作裡很多同事,並沒有機會每天被訓練解決問題的機會,蠻多人僅僅是「處理」事情,而不是「解決」什麼困擾。
待在小公司令人稍有失望的,就是格局小,以及大部分流程基本過度彈性,或是沒有做事方法可言,畢竟還有許多事等著被解決。我是到了第二間大企業後,才開始漸漸明白什麼是product management。原來管理產品可以有一套原則,一些方法論,來與利害關係人溝通。
並不是我的第二間公司有多厲害的管理流程,而是在這樣規模的企業,有許多各方來的同事,帶著不同想法,可以讓我思考自己可以如何精進。員工也比較容易利用公司提供的學習資源接觸新知,發現,原來軟體界有敏捷式開發、原來產品管理者是在管產品整體,不是在管交期與專案規格(而已)!提供學習機會,是大部分小公司很少強調的地方(錢都賺不夠了)。
當然,加入草創時期的Google 等級的「小企業」,與擁有那樣格局的創辦人共事,也就另當別論了!
大企業的優勢與挑戰
在兩間大型企業工作五年半,其中兩年半在樂天日本集團內的點數事業部,當時營收500億日幣前後,部門內開發人數約200人。
另外的三年,我分別任職於LINE日本的開發流程管理組,與亞洲主要市場的分部合作;工作第8年,我在一間日美合資的子公司,擔任廣告平台服務開發的產品負責人。也許文化稍微偏日系,但其中不乏各國人才的交流,以及不錯的資源。
五年半下來,我觀察到,也體會到一些事。
公司大,資源相對完整、有體制
大企業可能因為名聲或有專職的人力資源與訓練部門,提供的教育資源比小企業豐富許多。舉例來說,樂天日本提供每位員工線上圖書館,裡面有豐富的專業書籍,舉凡程式語言、經濟學、或專案管理著名書籍。因為公司提撥預算,員工為數眾多,資源提供商也因為大企業的名聲與購買力,往往提供十分優惠的價格與專人服務。不僅如此,內外教育訓練、人才之間的相互學習、讀書會、同好會、各種福利不是免費就是有所折扣,而這些好處的價值是在薪水之外。
另外,人力資源部門的晉升等各種體制相對完善專業。例如我待過的兩間千人公司,每半年都規定各組需要回顧員工,甚至上司,的管理表現與工作成效,並因此給予實質報酬:加薪或者當期金錢獎勵(bonus)。另外三家規模較小70, 20,15人公司的員工報酬制度相對比較隨興,我比較難知道薪水預期與成效標準,也沒有定期讓主管過目我的工作目標與計畫。
大型企業裡組織仍小
雖說一間公司員工數動輒上千,最小組織人數跟人數小企業並無太大差異,也就是個位數,只是向上的級數多。3-5人一組、3-5組一課、3-5課一部、3-5部一公司,如此堆疊而上。比較大的差異是,集團內多將一公司分為「業務」與「開發」兩大部門,裡面又各自有組織,像是兩個共同經營國家的政黨,其中一黨席數較多,提案容易通過。
以PM的角度來看,位於開發部門的我們,最多也只與5-10位開發或測試人員有密切互動。這跟在一些10-20人新創裡的工作起來的感覺也是差不多的。
橫向溝通整合不易
跨團隊合作就不容易了。原因很簡單:每個團隊目標不同,怎麼可能會合作呢?。當A開發組請B團隊幫忙研發某重要功能時,B開發組一定有自己的優先順序。除非兩團隊的PM有能力跨部門協調,擬定互惠的策略性需求,否則合作實在不易。
在樂天的第三年左右,公司的大數據部門於週會時與所有團隊分享他們的數據模,如何實質幫助了某某部門提升轉換率,並歡迎我們與他們合作,替自己的事業體增加數據動能。
我聽了很興奮,因為事業部今年的財務目標相對困難,與其不斷廣發擾民的廣告,倒不如在用,需要的時候,精準的推播輔助他們購物的資訊。而這需要data 團隊建立一個模型,分析我們的用戶的每週購物足跡等等。
長話短說,我向業務部門提案並未獲得很大的支持。「那我自己跟開發團隊與數據團隊合作,直接把實驗結果提交給業務部門成效看吧!」,我想著。
於是我興沖沖地跟人看起來很好的big data 團隊的PM約了幾次會議討論可行性,她看起來也對我的提案充滿熱枕。但最後的最後,這驗證之路還是無疾而終,我也敗興而歸。
明明是很好的想法,為何無法推動成功呢?
除了本人影響力過於薄弱的可能外,就是業務部門、開發部門、外部數據部門三方內部有太多利害關係人,同時又有三部門的各自負責人,肩負著各種期待與自己的時程。這個場景若是換到規模較小的公司,最多也就是3-5個人的激烈討論(一個data 人,一位pm, 一個工程師,加一位業務或行銷)。我的假設是,後者對於同樣事情的推動度,一定相對較容易許多
到哪一間企業都一樣,跨團隊合作應該是天下所有公司的課題。
喬伊斯
原因很簡單:每個團隊目標不同,怎麼可能會合作呢?。
怎麼選擇才好?
我該離開現在的公司嗎?
- 身心靈受到傷害時,一定要手刀離開,毫不留戀:我指的是遭到性騷擾後申訴無效、主管常常言語暴力或是讓你感到非常痛苦、你的工作讓你家庭失和、等等;或是夜深人靜時,你告訴自己「再忍一忍我就可以熬出頭」,心裡的空虛的還是無法被說服的時候。
- 做了各種努力仍無法感受到成長:如果是這個動機,你必須要非常緩慢地考慮去留。因為有時那些困境只是暫時的;有時只是缺少與上級的溝通。
給我結論吧!
截至2022年初,我換了4份工作。回頭省思,我待過的5間公司,以產品管理者的角度,我應該安身於哪種規模的企業,應該建議PM如你去哪裡闖蕩?
我的結論很明確:沒有一間公司會令你完全滿意。不過,你可以考慮使用這個原則篩選公司:
你對他們做的事情有興趣、你也有能力與發揮空間。最重要是,你喜歡和裡面的夥伴一起工作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