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Design

Designing my own life and helping others designer theirs.


2021 Google Japan PM Interview (第三輪)

2021.06.01 我終於結束了十分緊湊第三輪Google 面試,內容包羅萬象,面試官的個性也不盡相同。

讓我來開箱Google Product Manager 第三輪面試的各場精華,寫給所有想進到或是正在準備第三輪,好棒好優秀的PM們。

第三輪面試綱要

第二輪面試確定通過以後,Recruiter 會將招聘職責移轉給負責第三輪的另一位同事。所以負責我面試的朋友,從新加坡人轉到了一位比利時Googler 上,他叫做Sofie。

如同第二階段的面試,Sofie 跟我約了30分的面試解說,告訴我這輪面試,面試官會天南地北與跟我「聊聊」產品管理,不過大致分成以下幾個面向:

  • Product design
  • Analytical thinking
  • Technical understanding
  • Googliness (你像不像googler)

(我撰寫的前一篇:2021日本面試甘苦談系列: Google Product Manager (第二輪) 有更詳盡的敘述,請參考該文章。)

Sofie 説他們會請每位面試官考一個面向,但是他們無法控制他們要說什麼,所以還是「建議你都準備」。30分的談話結束後,她和前一位招聘人員一樣,寄給我一封超過800字的郵件,建議我如何準備。

不過真正預約面試時程又是另外一位同事。

整個面試流程很順利,不過面試本身又長又累。
好險Google的PM都是走歡談路線,不然真會產生面試倦怠症候群:短期不想再被拷問。

準備過程

這一次準備上我更著重模擬練習。選訂模擬練習的影片後,我先自己勾勒出我想說的,整理好思緒,再口頭說出我的答覆。
練習完後我會看那一支影片的面試者怎麼回覆這個問題。那些母語是英文的產品經理回答方式都屬於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感。
更具體來說,他或她回答一個題目,可以回答十分鐘以上,讓面試官完整聽到他們的思考邏輯,思緒等等。

Sofie 告訴我Google 不是要PM回答地「對」,而是答題完整、清楚、有深度。
所以我在準備的時候,更偏向聆聽那些模擬面試者說了哪些面向的思考。
例如:當題目是「設計一個杯子」,我可能只提及到這杯子可以怎麼與科技結合的創意發想。但是影片中的PM會另外加上可以怎麼佈局這個杯子的設計方向,或是如何從零到一地將這個產品做大。我就會紀錄下來,在下一次的練習中加入產品走向的元素,使我的回答更有深度。

除了自己孤單地對自己說話,練習面試以外,我也默默地看完Google人寫的產品管理書籍,約六百頁,七大面向。
結論是:臨時抱誰的腳都沒有用。你還是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內化書裡的觀點;最好可以先實際在生活或職場上應用出來。不然真正到了面試,一句話也想不起來。

當然,事情總是跟準備的不一樣(攤手)。

結論是:臨時抱誰的腳都沒有用

面試經過

我跟Sofie 說因為日本有長假,提議兩週後才開始第三輪面試,一週一次,一次兩場,兩場間休息三十分。
如果上午一場,下午一場,我不覺得我的回答會比較好。
四場面試的安排,Google 十分尊重我覺得舒適的時程。

第一場面試:這個印度口音和這樣的網路品質

第二輪的面試是一位溫柔、陽光、聰明的澳洲帥哥。讓我誤以為Google的產品經理都是陽光暖男。結果第三輪的第一場面試就讓我墜落人間。我的面試官是一位印度小哥,帶著一點憂鬱的氣質。開頭便微笑著,緩緩告訴我他的經歷:他開了一間公司,後來公司關門,他輾轉進入Google管理產品。

印度口音我是習慣的,畢竟在樂天也非常多印度同事。但是這位小哥問我的產品設計問題,是一個哲學問題。此外,他在整個面試的過程中講話比一般印度同胞都還要含糊與帶著「哲學」問題(說幾次「哲學」都不厭倦。),整個過程中我都在問他「請問我這樣的理解是對的嗎?」到一個程度是,他說若音訊有問題可改約。

不過我認為更有問題的是我沒有預期我需要與哲學家面試,改了日期也不會改變我無法與憂鬱小生哲學家暢談之實,所以我仍然要求繼續。我想保密他問了我什麼,但是基本上與「時間凍結」有關係。

而我在整場面試結束後,詢問他為何要出這樣的題目。他黯然微笑,說道:

「人生有太多時刻,是若時間可以凝結的話,事實可以完全改變。例如一場奪走人命的車禍、一場十分重要的演講、或是一場高難度的手術失敗後的彌補,等等。」

面試過程中,他問我Market Sizing 如何,我給他了我的推論底下的金額計算,他似乎不滿意,説「你沒有考慮到其他可能性嗎?」所以我只好順著他的想法,給了他一個他覺得稍微合理的使用情境與案例。這一點讓我有點不舒服,說好的「我們不在乎答案正確性,而是你邏輯的完整度」呢?

不過還有三輪,於是我拍拍心裡的灰塵,調整思緒,迎接同一天的第二場面試。

第二場面試:這麼細的技術問題也是我要發想的嗎?

第二場的面試官是一位說自己是法國人但名字很日本的法國人:K先生。他GG十年,負責Chromebook裡的作業系統與軟體。
一分鐘的自我介紹下來,我就感覺他是一位非常技術導向的大哥。

他問問題的方式成熟許多,問我喜歡什麼樣的軟體產品,我跟他說了一個無法考我技術問題的產品(TransferWise) ,
所以他就拿出他準備的問題,問我硬體需要克服的同步問題。

技術性非常深厚法國大哥,與他的對談都像是被問到了天花板。
他給了一個問題,又追著問問題。我回答了追問,他又再問我相關問題。
回答得不夠完整,他會請我繼續想。
答的不夠深,他會請我給他更多條件與規格。

這真是一場硬仗,也是腦力激盪的極限。
而這些技術性問題,讓我不得不佩服GG的產品經理,居然要想到這種程度。不只要抱有遠大的想法,還要有如此高的技術理解能力。此事不是古難全?

透過這場面試,我也明白Google要找的是非常技術型的product manager,但是又是那種可以開一間新創公司的那種產品人。

事後,我和一位工程師朋友討論了這個問題該怎麼回,他跟我說:「這不是都是你之前大學學過的:@#$^^&?」
真的嗎?
我早已忘記我大學在學什麼?

第三場面試:這位先生是否太隨性一點?

過了product design, technical understanding 我合理猜測這場面試應會比較多觸及分析能力面向或是個性合適度相關的討論。所以我前一週準備了比較多專注於分析能力與性格合適度方面的問題。

果然又事與願違。

第三場面試我的先生是一位日本人,和第二位法國先生差不多,也在Google工作了超過十年的時間。
他長期都在做Google Maps,也非常的隨和(隨便?),東聊聊,西聊聊,才開始像個面試進行提問。

他同樣問我最喜歡的產品是什麼。我這次不再說TransferWise,不然討論就會當場結束(你問為何?因為TransferWise的便宜跨國匯款機制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我的PM大補帖影片集中有提到「千萬不要說大家都很熟悉或是面試官很了解的產品,這樣容易讓你更嚴格的被檢視)

但我不知當場哪根筋斷了,我居然說了

GOOGLE MAPS!

這個大家又熟悉,面試官又暸若指掌的服務。
他開心地跟我閒聊了起來,問我評分要怎麼樣偵錯,有什麼特別的服務,等等。
我覺得我回答沒有太多的創意,但是還算完整,他問什麼我就回答什麼。

不過因為這位大哥過度輕鬆愉快,整場面試東一塊,西一塊,他也跟我開開玩笑的道歉,說抱歉他跳來跳去。

於是在一個閒聊的氣氛中,我結束了第三局談話。

第四場面試:怎麼又是先生?

來到了第四場,也就是最後一輪面試,我看到了面試官後不禁問我自己:「為什麼所有挑到的Google PM都是男人?」
我迅速將這個想法放置一旁,彼此自我介紹了起來。

他是因為美國口音很明顯,在澳洲的Google工作應該也有十年的開朗白人大哥。我們的問題(怎麼又)是product design ,他(怎麼又)問我喜歡什麼產品。(怎沒又)從我喜歡的產品下手問問題。

後面這兩場問的方式與題型太類似,導致我不太記得我與美國大哥來回討論了什麼。不過基本上他也是屬於將你當作一位專業人士看待,好好聽你講話。沒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唯一記得的是,我沒有很滿意我自己的回答:雖然邏輯清楚,但當下我沒有講出很多突出的想法。

面試結束後我最在意的竟然不是自己的答辯。而是Google 的PM怎麼都是男人?
於是我上網找了一下他們的 Diversity Report ,發現Google 大部分招募亞洲人與白人
性別中又以男性佔多數,約66% 。 我合理懷疑女性在Google 裡面當PM的比例可能少於五分之一。

心得與結果

回顧我漫長的十週準備與實際面試過程,我整理出了幾個反省點與想法,給想要渴望在Google 當產品經理的各位讀者:

1. 如果你母語不是英語,你必須在面試前就準備好你的英文表達能力。
2. 如果你有8年的產品管理經歷,基本應該會被邀請進入第一輪。我建議面試者甚至可以在投遞履歷前就開始為面試做準備。
3. 多著重自己如果是新創公司老闆,會怎麼設計產品。讓Google 的人感受到你是可以獨當一面的PM ,上知技術,下知行銷。
4. Google 的面試官沒有想像中「專業」:像是網路上的模擬面試那樣嚴肅,或是像他們一樣善於引導。每一位PM還是有他們自己的面試框架,有些很隨性,有些很嚴謹。更重要的是面試者怎麼去適應不同面試官丟給你問題的方式,照著自己的步調好好的回答。

面試結果公佈

2021.06.01 完成了所有面試,2021.06.28都還不見Sofie 捎來的郵件。直到我催促她,她才說有位PM尚未提供面試回饋(什麼?),請我在等一下。

終於,七月初在她兩次失約之後,我們在連上線了!
結果可想而知,是一個F 。不過Google 面試的優點就在於他們會給我回饋,讓我有成長的動能。

Sofie 說我在面談中「產品策略」的部分沒有表現出來,不過溝通與分析能力是非常好的。
她也鼓勵我半年,一年後再次面試Google,畢竟有許多PM是面試了好幾次才錄取的

整個收尾過程十分的尊重,我也找到了我身為PM需要加強或是多表達的部分。
至於「再次面試谷歌」這件事,我想要在這裏當一顆真誠的酸葡萄:

我才不要!

澳洲大哥Google PM告訴我內部有許多人都是博士,或是非常厲害的人。
無用武之地,基本是他們離開GG的主因。
我也上了Quora ,查詢了一下其他酸葡萄文,有許多人說Google 最難的問題都在面試問完了。
基本上公司內部需要解決的問題早已被解決,所以請大家不要想像進了Google就可以有多少資源創造多大的可能性。

另外也有別的葡萄說,GG基本都用自己的工具(換工作後不會有加分),找超級聰明的大學生開發許多產品-
編碼的內容是相對混亂的「大學生專案」品質
日本人PM面試官提到他現在負責的產品基本的測試架構,所以他們正在打造。

我在最終面試準備時,查了一下Google 所謂的創新實驗室做出來的「新」產品,解決的問題也沒有想像中地「有價值」。


也許進了Google 不是你我的夢?

也許周杰倫說的沒錯:

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


——獻給所有想要做什麼產品貢獻給社會的偉大產品經理



「2021 Google Japan PM Interview (第三輪)」 有 4 則迴響

  1. 真是辛苦了!給你拍拍手!我相信大公司最後能不能發揮都還是看團隊,而不只是看產品。不過可以完整走完一次流程,做那麼多功課見招拆招真的很不容易了。超級敬佩和好奇你的書單和付費材料,感覺真要做功課好像沒完沒了。加油加油!

  2. 您好!
    拜讀完您全部的google pm系列文章,想請問一下,您每一次面試Google PM的職位履歷表有需要準備日語版本嗎?以及面試期間都是全英文嗎、會需要測試日文程度嗎?
    謝謝您!

    1. 你好!Google 應該是全世界都只用英文面試喔。英文練好練順非常重要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About Me

一位在東京合法滯留許久的黃女。有興趣和我一起開發產品或諮詢產品管理的你,歡迎聯絡我: joycehc.huang@gmail.com

Newsletter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