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在日本,軟體界也開始推崇創意思考的概念。我之前的所在的L公司的韓國同事們舉辦了一系列的工作坊,邀請開發團隊一起學習如何「增加創意」。而我的背景與專業雖不是設計師是產品經理,但是創意這玩意,替我總結了我的工作哲學,也是我常常不斷「阿門」的主題。(阿門,是在別人禱告後加的一個詞,意思是「我贊成!」、「同意!」、「的確如此!!」)
而把創意思考之概念捧紅的人,是一對對教導用設計改善社會十分熱枕的兄弟 David and Tom Kelly。
我得以拜讀他們的共同著作Creative Confidence 。這本書讓我明白一件事:
我不是沒有創意,也不是笨,更不是貪得無厭,整天不切實際地緊抓著不現實的「自我實現」。
有一些想法一直在我們心裡,等著我們開始做出一些行動。
有興趣的人,這裡是英文版的購書網址
我的文章從來不是業配,而是打從心裡真心推薦所有人這一本書。
裡面的觀念你早已知道,只是需要幾個過來人走到你面前,拍拍你的肩,告訴你你也可以。
書只讀一半就來做的總結與感想
什麼是創意
創意不是僅是藝術活動如歌唱。不走「藝術」的律師、總經理、棒球員、政治家、家庭主婦等,都可以在工作與生活中發揮創意。對作者而言,創意是將觀察得來問題放在心裡,想出各種方法解決他,然後快速的做出一個模型(prototype)。
接著拿著這個半成品,去訪問很多受到這些問題困擾很久的人,讓他們告訴你他們對這個產品的想法,再將得到的反饋反映在下一輪的產品開發上。
你不斷的快速重複上述步驟(「創造模型」、「用戶訪談」、「學習」),直到這個創意真的可以被使用為止。
這就是創意,也是創意思考的流程。
「問題」,可以是任何生活中你發現的不便之處,例如不用智慧型手機的長輩等公車等到厭世,或是信用卡雖然有優惠,但是你卻每次都刷過頭,月月月光。
而這個「產品」,可以是一個流程的改善、一個實際的服務、或是一個畫龍點睛的想法。書中的其中一個例子令人玩味:
MRI 的製造商的主管去到醫療現場,發現小孩們每次接受超音波斷層掃描時,都十分害怕。因此家長與醫護人員不是大費唇舌才能讓孩子勉強走上掃描台,就是需要另外訂一個時間安排掃描。這使他重新思考自己公司的產品方向是否錯誤地追求外型設計與掃描機能,卻忘了用戶的心情。於是,這位主管巧妙的將接受斷層掃描這件事,包裝成一個冒險故事。原本冷冰冰如冬天森林裡不知名巨型白毛怪獸MRI,化身為一條非常巨大的海盜船,而機器發出的巨大聲響,也成為深海中的滔天巨浪。這個改變,讓許多孩子們接受檢查後拉著父母衣服的一角說:「我明天還可以再來玩嗎?」也同時增加了醫療人員每天可以提供斷層掃描服務的預約(因為這個改變大幅降低完成整個程序所需的時間)。
我要如何有創意?
作者不僅是IDEO創意思考顧問公司的創辦者,更是大名鼎鼎的史丹佛d.school 的開國元老。在舉辦無數場校園創意工作坊與幫助企業領導階層帶領公司以創新克服難關後,他說:
「想要有創意,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要相信自己是有創意的。」
在那遙遠的年代,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跟我們小小同儕們以各種想像力,破壞大人們所創造出來的社會:天花板是外太空,吸管是望遠鏡,一支蠟筆就讓我們畫出尚未被發明的噴射機。
沒有任何一位小小孩(包括你自己)認為自己沒有創意或是那件事情不可能——直到他們被其他人好心或是不經意的說:「你畫的真醜。」或「這不切實際。」;或是成長中的某一天,我們看到了其他人「好有天份」,就為自己貼一個標籤=我不是個有創意的人。
但作者說,事實上,所有人都有創意,只是大部分的人在嘗試發揮創意以前,就已在內心否定了自己。
而通常得到一個非常棒的想法以前,你需要想超級多的想法,不斷的想,不斷的紀錄自己生活中遇見的看見的問題點,為其想出一些對策。
有創意的人通常是那些盡可能搜集自己各式想法的人。
不是你沒有創意,而是你認為你沒有創意,或是你不記得了記得好主意,阻擋了你的創造力。
Kelley 兄弟大概是這麼說的:「謙卑下來,以一個旅行者的角度來看你身邊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觀察人們生活中使用產品常遇到的挫折,記錄你的解決方案,不要馬上覺得「不可能」,你會發現你其實是一個有許多許多想法的人。」
有了創意,為何我沒有動力?
其實原因很好懂:因為我們害怕失敗。
沒有畫過畫的人不敢拿起筆來描繪他的意見,因為他怕被嘲笑;專業的平面設計師有時也害怕畫些什麼,因為怕畫得不夠完美。有時候我們只是需要用很簡單的線條來傳遞我們的想法,使這個新角度能夠有被討論的空間。
作者說,有時候我們只是要告訴自己:做做看,我沒有要一次到位,只是要試試看;不要把跨出一步這件事情想的太長遠太複雜,舉凡「做了失敗怎麼辦?」「這個想法有未來性嗎?」「別人會怎麼想?」。
另外,Tom & David 也提到另外一個作者提到,在我們的理想與現實的中間,有一個阻力,讓我們告訴自己「明天再說吧!」。換來的,就是沒有被寫出的曠世巨作、永遠沒有被發現的新商業模式、大家沒辦法看到的偉大產品。
我們太怕了。
但回頭想想,每天嘗試一點點不同的事情,真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是嗎?
通常不會死,只是是經濟可能會比較拮据。
也害不了人,不過爸媽也許會氣你一陣子。
眼高手「止」,最大的受害者會是我們自己。
我們其實無法抑止心裡想要嘗試的各種可能,卻還是硬生生地壓抑了自己渴望冒險的心。
穩定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將來,
有可能只是「哎!我當初如果試試看就好了。」
怎麼持續我的動力?
不要想得太嚴重,就是Keep Doing Something。
作者告訴我們,真正用創意改變世界的人,是一直想要do something 的人。不斷的做點什麼:做個東西給別人看看,去辦個工作坊看看,不斷不斷提筆寫寫看,去面試看看⋯每天百分之一的進步,七十天後會讓你進步兩倍。不要花十年做一個最好的東西。相反的,快速做一百個,一千個prototype,去從作品與不完美中,一點一點學到什麼。
我看了另外一本書(也是看一半)—原子力量。
作者提到,成功的人跟沒有成功的人,不是差在訂目標,而是制定並執行策略。只有真正去行動,不斷的累積進展,才有可能看見成功的所時。
因此,我想了另外一個幫助自己保持寫作與學語言動力的方式:告訴我自己「你去做了,下一秒絕對不會後悔。」
雖然這段文字很少,這道理卻是佔了我們實現夢想,看見創意落地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時間。
我與朋友的行動
我有兩個每週都會通話的好朋友,一個忍痛放下父親的心願,放下優秀的成績,為了說故事,背著就學貸貸款遠赴舊金山學習動畫。另一位是一個看似平凡的國小特教老師,卻有著不可思議的夢想—她想要有碩大的表演舞台。而我,想要透過文字傳達我所看見與經歷的世界,還想要成為一棵大樹,使願意來樹下乘涼的朋友們得到自由的實踐夢想的勇氣。我們都想了十年,也都過了三個十年再加上好幾年的人生。
他們聽了我斷斷續續的分享Creative Confidence 後,我們三人決定從下個月開始固定舉辦給我們自己的成果發表會。表演夢朋友將會開始唱自己的歌,動畫師朋友則是會詳細說明他在生活中蒐集到的新的說故事模式。
而我,則是要勇敢把自己的WordPress 部落格的連結告訴他們!
我還有個鋼琴夢,並沒有要加入這幾次的成果發表會,而是要先去買一台電子琴。
那你呢?
你今天想要開始做點什麼?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