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Design

Designing my own life and helping others designer theirs.


2019-2020 日本面試甘苦談系列A- Amazon JP – ‘Product Manager’

Amazon JP 的人資-名字直譯是「恩惠」小姐-有一天在LINKEDIN 上聯繫我,說我也許適合他們的一個產品管理的職位。聽身旁的人說他是「黑心企業」,
但因為他的名聲,我想去看看這個黑色企業究竟是怎麼管理它旗下數以千計的功能?

一聽到AMAZON這間公司,我就想到各種外界的負面觀點,舉凡:黑心,不顧情面,削價競爭⋯⋯等等的評論。的確,在日本有一些人是拒買AMZON的,因為據說亞馬遜拿到上游廠商的資訊後,往往會選擇丟棄既有合作夥伴,直接跟該廠進貨以便降低成本。

特別是 AMAZON聽起來就是一個強人政治,真的會有「產品管理?」,最多就是「傑夫的期待管理」而已吧?(註:Amazon 的大老闆是 Jeff Bezos 據傳聞是個悍將)

即便聽了這一些負面的傳聞,我還是自己谷歌了亞馬遜公司的文化,看看有沒有文章論述對它的想法 。有的,可以以此總結該公司工作環境:

彼此競爭的英雄文化,管理階層「有毒」-鼓勵競爭,有人開會開到哭或壓力爆表。

不過,恩惠小姐跟我說,他本來也以為這間公司很黑。沒想到進來以後,發現工作環境是很自主,也很輕鬆悠閒的,跟外面傳聞的不一樣。

2019.10.31 早上九點半左右,我提早進入Amazon 位於目黑車站走路約八分鐘的辦公大樓,等待面試官來服務台接我進去面試。

在這面試前的十五,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環繞四周,觀察這間公司的室內設計風格,打算透過他們的設計品味來猜測他們所強調的工作文化,企業展望為何?

這是一個風格簡約,以木色為基調的接待空間。入口不大,會議空間入口掛著Amazon的經典標誌,讓人一看到這個標誌,就想到了該公司的定位:網路商城。

最有趣的是,當我從Amazon那層樓的電梯出來的時候,一回頭看,我發現電梯的兩扇門的開闔處,從上到下像是貼著包裹的膠帶一樣,時開,時關。充分表達了傑夫先生(Jeff Bezos, Amazon 創辦人)引以為傲的優勢:物流。這是無可厚非的,在台灣,一天到貨在首都及一線城市雖已成標準,單在東京並非如此。東京涵蓋23個行政區,約台北的兩倍半,並且環繞著類似永和之於台北市的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等城鎮,若是把這些住宅縣市加入計算東京生活圈的總面積的話,大東京區域約是台北的八倍大。

在東京,一位日本上班族會認為一個小時內的通勤範圍十分近(我曾聽過某女性通勤至座落於涉谷的辦公室前後得花上兩小時-那就是坐高鐵往返台北,高雄了吧!),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Amazon Japan 的Prime商品絕大多數竟可隔天到貨!難怪他們要把物流這件豐功偉業,透過設計提醒每位入門參訪Amazon的人!

過了不久,十點出頭,一位穿著樸素的男性Amazon 員工從會議空間緩步朝我走來,並對我點頭示意,引導我到接下來面試用的會議室。在我們走路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兩位金髮碧眼的同事以英文與他寒暄,他簡單點頭,說了“I am good!”  以後,便問我是否要瓶裝水,沒有幾分鐘,他已準備好要與我進行接下來的談話。

我本來只有一點點緊張,現在變得滿緊張的-我想我得用日文談話了(嘆氣)。

這個面試官說話方式大而化之,發音咬字有點含糊,但從他的行為舉止看看來,他似乎十分忠厚老實簡單。面試官一開始先向我簡介他這個組織主要負責的部分:Amazon Japan 的折價卷定價,曝光部分。

我心想:「折價卷?我有用過嗎⋯⋯?完全沒有印象。」

「這個職位是Product Manager。說實在的,我們內部對於Produ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 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不過,這個職位的主要任務就是開發折價卷的機制並且跟商業端釐清Amazon 合作夥伴的需求。」

「那PDM (Product Manager) 一般怎麼跟工程團隊合作呢?」

「嗯,主要的開發團隊在美國,他們會對各國的需求排序。這個職位也需要盡可能的讓日本的需求被採納⋯⋯」

過了二三十分鐘的交叉對談後,他又給了我可以問問題的時間。於是我問:

「有一點不好意思,不過我想請問一下,據說amazon的文化是比較競爭性的。關於這一點,請問您怎麼想呢?」(註:我的日文沒有很流暢,但缺點看似缺點,其實是優勢。對方很可能會因為你的口音跟你的文法非當地人而對你說的,本來應該很失禮的話格外包容。當然,你必須不斷設法表達,不要吱吱嗚嗚,嗯嗯阿阿到對手耐性已盡。擁抱你的語言缺陷吧!)

「恩。在我看來,@#$%^&&*…#$@@*_#S⋯⋯ 除了有時候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有人會說『這不是你的份內工作嗎』?其他倒是還好,我不覺得跟其他公司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

中間的暗碼文並不是他說了不能透露的話,而是我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一字漏句句漏。但是,日本文化有一個極大的優點,就是日本人會解釋的非常、非常詳細、非常・非常完整,就各樣關係人的立場來在表達自己看法的過程中,提及其他人的想法以示尊重,到一個程度是就算你漏了中間幾分鐘,也都對你掌握對方的真正想表達的內容無礙。

於是,一個小時的面試就這樣落幕了。我笑著跟他說謝謝他的時間,他送我到電梯門口(但後來我又在一樓遇見他出來放風,我裝作沒看見。)。在走出亞馬遜辦公大樓的時候,一股龐大的挫折,痛苦,失望感從天而降,纏繞了我幾十分鐘幾小時。我並未表現過差,也沒有厭惡跟對方的相處。無從理解源由,但這一份沈重使我無法忽視我的感受,決定「跟著感覺走」,若有下一次的面試,我也不參與了。

Amazon Japan的面試官給了我我承受不起的好評,說我日文完全無礙,過去的工作內容可以勝任Amazon PDM 的工作,並邀請我進行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為時兩到三小時的面試。若是通過,我就可以順利拿到該公司的錄取通知。我知道Amazon Japan 的薪資水準在日本算是高的,離我家也非常的近,坐車十分鐘。但,即便我都約好了面試時間,我還是提不起精神繼續下去。 HR得知我的意願轉變,十分有禮貌的道謝並歡迎我未來若是想轉職的話,可以與他們聯繫。

我與Amazon 共同擁有了一個小時的回憶。

IMG_0444

後記:

我想,當時面試官提到他們公司內不是很理解(或清楚定義)Product 與Project 的差別這一件事影響了我的決定。若一個公司不清楚兩者差別,或者是不重視這兩者個區別,該公司應不會看重產品管理這個領域的要點;或是說該公司應不是一個以產品開發為導向,用戶需求為主的企業,往往是我常常說的:一間Business driven 的企業。

公司存在的確是為了盈利,但在這脈絡底下的Business driven,指的是產品開發的方式已獲得顯而易見的利益為主,也就是以業務端得知,猜測,或證實的需求為最主要判斷功能的優先順序為依據。

Product driven 在我的定義,是以用戶價值與體驗為主,產品開發團隊為中心的運作模式。雖然乍聽之下兩者十分曖昧不明,但若舉一個以下幾個例子,便能清楚知道一間公司是如何開發產品,也就是是business-driven 或product driven,了:

  • 誰擁有最大的產品功能開發話語權?是產品經理,還是業務端代表?
  • 產品開發是否有一個相當順暢的交付流程?或是開發團隊常常到處救火,到處接單?
  • 當有功能開發上面的衝突,哪些功能會被優先考慮?是對用戶有實際意義的功能,或是是業務端的廣告或促銷功能等顯而易見的「賺錢功能」?

如果答案都是後者,那麼該公司極有可能是business 導向。

我當時已決定要離開,就要去一間重視用戶需求,重視PDM,並且有PDM可以直接溝通的開發團隊的公司。

綜合我的感受跟我的推測,我猜Amazon Japan並不適合像我一樣的PDM。

謝謝恩惠小姐給了我無需賺取的面試恩惠。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About Me

一位在東京合法滯留許久的黃女。有興趣和我一起開發產品或諮詢產品管理的你,歡迎聯絡我: joycehc.huang@gmail.com

Newsletter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