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月,透過之前樂天主管的強力邀約(這個我可以另外寫一篇文章),以及當時自己的狀況,開啟了我在LINE的東京辦公室的工作生涯(LINE到底是韓商,日資?這件事情又可以寫另外一篇文章)。邀我進來的主管是香港人(就叫他Bob吧!),在日本住了十年,說話十分直接到有時候我會生氣,還被他發現。
但,他也是極為少數的那種霸氣,保護,不懷恨,單純,對女生十分尊重的男性主管。
在他管轄下的我徹底地,在合乎公司規定的情況下周遊列國,到處研修,到其他辦公室到處交友。工作的1/3時間都在飛機上。入職一年半內,我去了韓國兩次,新加坡兩次,美國兩次,英國一次,泰國兩次,台灣十次以上。又因入職後沒多久,公司突然提升日本員工的出差福利,讓我在出差最多的時候,去哪裡都可入住五星,Marriot集團旗下的飯店。
這麼快樂,出差還可領零用錢的職場貴婦生活,在某一天的某一場Bob 跟他老闆的面談後嘎然而止。在那一天,我猜,我的老闆的老闆-一位非常能喝酒的韓國單身女性CTO−應該是說了這樣的話:
「Bob,很感謝你過去的付出,現在你可以好好休息,當個普通員工,我會讓本來在你底下,但是後來獨立出去的Yoko桑來擔任你跟你一手建立的組織的新老闆。薪水不會少,但你就休息吧!」
Bob很少展現脆弱的一面,卻在會議結束後傳了簡訊給我,說他做了這麼多,居然得到這樣的報答。我非常難過,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的靠山倒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認為Bob雖然情商真的不高,常常冒犯人。但是若跟他深交,就會知道他是那些少數的,渴望公司改變的認真男人啊!
為什麼大家看不出來呢?很難說。
但是感性讓我無法冷靜,一面非常生氣上頭處理草率,一面哀傷這間公司被「不良政治力」影響,非「韓」不信。而我渴望在這間公司用產品,輔以團隊合作,貢獻社會的理想越來越渺茫。此外,我的在L社的工作是內部開發流程顧問。看盡了一個突然壯大的新創公司沒有產品管理者,或至少專案管理,能者所萌生的各樣問題。
越想越心灰意冷,卻突然想起了十年前,自己透過同學的推薦,跟台灣BCG顧問面試,用盡了種種努力卻無法得到錄取通知的一些感受。十年後的我,卻十分感謝上帝。我無法適應顧問型態的工作-那種被上層賦予無限希望的,卻在很多時候因著第三方的角色,無法多說什麼,導致自己跟該部門的主管都覺得「改變何在?」的職位。
Bob非常帥氣,在那次面談後的兩個月內離職了。我也想要非常帥氣,承接他的離職動能,隨後發一封「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が」(中文:萬分抱歉⋯⋯)開頭的信。
命運好幽默。主管走後,我在LINE度過了人生中望不見期待的八個月。
這八個月,我在面試了超過十家,在東京的外商,日商IT公司,談了至少15次以上「我所認為的產品管理是什麼?」以及「我可以貢獻什麼?」
其中不乏Google JP, Amazon JP, Tiktok 等非常知名的企業的日本分公司。
全部都失敗了!
所以我決定撰寫一位充滿對工作的熱情的女生,卻不斷面試失敗的經歷,目的有三:
一、讓讀者體認到有熱情,台大畢業,會說三國語言,在大公司工作的人,面試還是會失敗,而且一直失敗。
二、面試不是公司選你而已,你也要選公司。
三、面試可以幫助你自己更了解你除了想賺錢,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八個月來面試過的公司:
- Google Japan – Product Manager (交談一次)
- TitTok Japan – Product Manager (交談兩次)
- Amazon Japan – Product/Project Manager (交談一次)
- CookPad, UK – Product Manager (交談兩次)
- Coca Cola, JP – Project Manager (交談一次)
- Klook – Product Manager (無交談)
- Ctrip, China – Product Manager (交談三次)
- Paidy – Product Manager (交談四次)
- Merucari – Product Manager (交談兩次)
- SmartNews – Product Manager (交談兩次)
- Alibaba – Product Manager (交談一次)
- Rakuten Adroll – Product Manager (交談三次)
- Poseidon Network (Taiwan) – Product Manager (交談一次)
我未來將一一寫下與上述公司面談後的主觀感受,並不代表事實。
失敗的感覺暴露自己的不安全感。
若能勇敢面對的,心底會湧現一種踏實感。
你就會發現,原來挫折不是敵人
而是朋友
發表迴響